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一些小朋友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家长们往往感到十分紧张和焦虑。那么,儿童发热应该如何应对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彭华。
彭华表示,适当的发热对机体有益,是机体对抗病原体所展现的生理防御机制。每一次生病,都是病原体和机体对抗的过程,当孩子病愈后机体就会产生病原体相关抗体,使免疫力逐渐提升。因此,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
判断儿童是否发热,彭华推荐使用电子体温计进行腋下测量。按照彭华的建议,37.5到38.0摄氏度为低热,38.1到38.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0到40.9摄氏度为高热,大于等于41摄氏度为超高热。在高热期间,每半小时到1小时需要测一次体温,超高热时则需要增加测温次数。而中低发热且孩子体温稳定、精神尚可时,推荐每2到4小时测一次。如发现孩子体温或病情变化,需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这样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那么,哪些原因容易引起孩子发热呢?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较多见的是感染性发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由于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季节规律,家长可根据季节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冬春季节天气干燥,病毒容易在空气中传播,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家长可以通过外出戴口罩、减少去人群聚集处来预防。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是肠道病毒传播的高发季节,可以通过让孩子注意手卫生、少去公共游乐场来预防。
当孩子发烧时,应该如何应对呢?彭华表示,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退热期三个阶段。在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畏寒、寒战甚至皮肤苍白等症状,这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到20摄氏度,避免空气气流直吹;适当添加衣服或盖被子,注意保暖的同时不宜裹太紧、太厚;家长可以用手揉搓孩子的手足,促进血液循环;用温水擦澡,不要用酒精擦浴。在发热持续期,孩子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脉搏加快,应多饮温水、注意散热。在退热期,孩子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逐渐降低,应及时补充温水或电解质液,如体温骤降可增加衣服保暖。
关于如何吃退热药,彭华建议,如果发热对孩子作息、玩耍、饮食及精神无影响,不需要急着给孩子喂退热药。当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大于等于38.2摄氏度并伴明显不适时,可采取药物退热,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以上儿童,退热药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月龄以下儿童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退热。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退热。两次服用退热药间隔应在4到6小时。
彭华还表示,儿童发热不一定需要去医院。若表现为单纯体温升高,口唇颜色正常、神志清楚、哭声有力、热退后精神反应良好,无其他伴随症状,可在家观察,同时用多饮水、温水浴、减少衣物等物理方法退热,必要时可口服退热药。但若有其他症状,如无法进食或饮水、面色苍白、持续高热不退、抽搐等则需尽快就医。
通过彭华的介绍,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儿童发热,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希望每位家长都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照顾和关爱。
图片说明: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标题:儿童发热应对
图片描述:
在医院的儿科诊室内,一位家长正焦急地询问医生关于孩子发热的问题。医生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虑,并给出相应的建议。背景墙上挂着关于儿童发热应对的宣传海报,海报上列出了孩子发热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理的详细步骤,包括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适时使用退热药物等。家长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并点头表示理解。这幅画面展现了医院对家长关心孩子健康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医生对家长指导的耐心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