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被刑拘后,当晚平台迅速行动,先是封锁了吴亦凡的个人超话,随后以他的真名李嘉恒开设了新的超话,接着是以其英文缩写为KW的超话也相继出现。然而,那些曾经疯狂追随吴亦凡的粉丝们,无论他们聚集到哪里,都会被迅速包围和剿灭,最终七零八落地散去了。
与此同时,那些因极端情绪而怨恨社会、规则、网友的粉丝们,原本看似势不可挡,最终却如烈火遇水,瞬间熄灭。紧接着,吴亦凡的微博账号被注销,工作室微博被禁,吴亦凡吧和吴亦凡后援会微博也同样被封禁。就连曾经发文支持吴亦凡的作家六六和辩手马薇薇,也因其不当言论被禁言。甚至前芭莎主编苏芒也未能幸免,她曾说“黑,永远压不了光明”,但同样被禁言。
在名为小G娜的事件后,时隔四年的“秋后算账”终于来临。吴亦凡曾经的S级影视资源《青簪行》删除了与他相关的所有信息,官方微博上只留下了寥寥几条公开消息。原本预计投资三四亿的大项目,如今看来似乎要付诸东流。同时,因吴亦凡事件,腾讯、阅文、凤凰传媒等五家上市的出品公司股价也随之下跌。
吴亦凡事件不仅在微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各大平台所受影响的冰山一角。抖音上再也搜索不到与吴亦凡相关的账号,网易云音乐直接下架了吴亦凡的所有音乐作品,QQ音乐也成了一片灰色,显示没有音源。吴亦凡的贴吧也消失了,只剩下相关贴吧的残留。豆瓣上,吴亦凡在所有参演的电影上都被替换为代号1337000,搜索吴亦凡的大名,已经无法找到任何相关信息。
如此程度的全平台封杀,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官方终于也站出来表态,明确表示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刻不容缓。中央网信办表示,已经深入清理了涉及粉丝群体的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此外,还督促网站平台通过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等方式,强化了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的管理。
国家广电总局也表明了立场,严禁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制作,重点加强选秀类网络综艺节目管理,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坚决抵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
吴亦凡事件还引发了关于“艺人虚假公关”法律责任的讨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员经纪人委员会法律顾问王军律师指出,如果经过事实调查确认其失德行为属实,故意隐瞒关键信息、采取控评等误导方式的经纪团队可能涉嫌违法。
多方震动之下,整个“饭圈”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小角落”开始受到重视,人们不断地剖析、反思、采取措施。尽管平台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自检自查,但我们不禁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以郑爽和吴亦凡为代表的流量明星们能够如此肆无忌惮、毫无底线,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边缘徘徊并成功洗白,直至极端恶劣的事件彻底爆发后才能进行总清算。
目前的“围剿饭圈”行动,似乎成效并不明显。前几天,“平安北京朝阳”发布预警时,评论区有网友提及吴亦凡,但得到的官媒回复让吴亦凡的粉丝们瞬间炸开了锅。他们质疑官媒恶臭,威胁要举报,甚至直接艾特共青团,质疑官方人员的素质,强调罪犯也有人权。这种评论最终导致了删博。
吴亦凡的粉丝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更加疯狂。而且这次吴亦凡的真面目被揭露,还引发了娱乐圈的大地震。接连不断的爆料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吴亦凡可能供出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林俊杰,另一个是潘玮柏。这些不仅与“性”有关,还涉及到“毒”。当天,林俊杰和潘玮柏方面都发布了律师函警告,声称受到名誉权侵犯。然而,网友对律师函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吴亦凡过去在名誉权官司中百战百胜,直到7月出事之前,他还有十几件名誉权案件正在正常程序中。
明星们对名誉权的滥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流量时代,他们似乎将名誉权视为一种“免死金牌”,只要有涉及名誉权的问题,即便败诉也没有太大影响,而一旦胜诉则能赢得欢天喜地,甚至能震慑其他网友,形成一箭多雕的效果。
但这样的维权方式不仅无效,而且造成了群众对明星声明的逆反心理。正如网友所说,现在大众认为只有达到刑事标准的“这才是真的”才可怕。而且,明星们浪费警力、占用警务资源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自行负责,寻找更有效的公关策略,而不是将责任转嫁给社会。
今后,明星们应当端正心态,明白我们有权对你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我们应该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不要让娱乐圈继续畸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