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记者驻足于长汀智能运营中心,目睹了指挥中心显示大屏上数据实时滚动的场景。屏幕上的监控实时在线,无人机机场管理系统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无人机镜头如同鹰的眼睛,飞越山岭、村庄、湿地,将山上一棵棵树、一座座铁塔、一条条横空架设的电缆线尽收眼底。无论是茂密的林间小径,还是陡峭的山林地带,松枯死木、违法图斑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利用智慧林业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实时监测着这片绿色的海洋,轻点鼠标即可切换另一个监测点位,巡山护林一“屏”了然,实现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
长汀县,这片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长汀县拥有广阔的松林面积,松树纯林众多,特别是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控等方面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县林业局联合长汀智能运营中心高起点打造“智慧林业”,以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广使用无人机场智慧巡检系统,建立智慧林业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在河田、濯田、策武、大同等地建成了6座无人机机场,巡检区域覆盖了长汀主城区、稀土工业园区、河田、濯田、策武、大同集镇和周边区域。各基层林业站配备了两台以上无人机,实现了对辖区内全范围、全天候、高效率的空中监测与管理,构建起了“人防+技防”、“人工+智能”、“地面+空中”的空天地网一体化森林资源智能监控体系,为林区装上了“千里眼”和“防火墙”。
这种智能化“空天地”一体的森林资源智慧监管新模式已初见成效。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等作业,不仅巩固了水土流失治理和造林绿化成果,还提升了林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长汀智能运营中心总经理陈永波介绍,他们自研的无人机智能分析平台集任务规划、实时监控、指挥调度、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支持无人机自动巡检和事件智能分析。在自动飞行巡查过程中,无人机上搭载的高清红外相机能够实时捕捉并记录沿途的影像数据,通过智能AI识别技术,能够精准识别疑似烟火、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松枯死木等12类林业管理事件,同时支持交通、应急、城市管理等12大类100多种应用场景,识别准确率高达90%以上。这一平台真正通过科技赋能,携手共建茂林恒翠的生态屏障,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该平台已和县一网统管平台打通,一旦巡检发现异常,立即拍摄隐患信息,以事件的形式自动上报至一网统管指挥协调系统,并自主派遣至处置通APP各乡镇林业站账号,并通过短信、语音告知相关督查人员、处置人员及时前往现场处置。从事件发生到处置人员接收,基本实现零延误,实现了林业事件“自动识别上报—智能受理派发—快速任务处置—核查结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长汀的“空中林长”智慧巡检改变了以往“巡山靠腿、发现靠人”的巡护方式,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无人机场智慧巡检系统每工作1小时,相当于1名巡护员4天的工作量。这一改变不仅大幅节省了传统人工现场巡查的时间成本,更弥补了传统执法过程中“该看的看不全”“想看的看不到”的短板。“智慧林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创新了林长履职方式,提升了林长履职效能,从而强化了对村级林长和护林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了巡查效率和工作质量,基本实现了森林资源情况即时掌握、森林防火即时调度、毁林问题即时处置。“空天地”一体的森林资源智慧监管新模式初步形成,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当前,无人机因其续航距离远、飞行速度快、成像清晰、视野广阔、定位准确、机动灵活等优点,在林业方面应用广泛。系统运行以来,每月可通过平台实现自动巡查飞行700余次,飞行里程达7000余公里,自动拍摄照片5万余张,视频700余个,自动识别林业相关事件300余件,减少了人工巡检700余人次,节省了人工成本10余万元。
长汀牢记嘱托、久久为功,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智慧林业”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林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陈炳林 廖峄闻 通讯员:丘嘉瑞 钟欣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