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一年免费护理”的诱人旗号,吸引消费者踏入店门。然而,当消费者怀揣期待走进这些理发店、美容院或养生馆时,却往往发现,免费服务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保证金”和“诚意金”等额外收费项目。
“免费服务”的初衷在于通过提供免费试用,展示服务品质,进而吸引顾客。作为营销策略,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但问题在于,有些商家却借“免费”之名,行“诱导式”消费之实。他们利用消费者对“免费”的期待,吸引顾客上门后,再利用各种名目进行额外收费,这种高隐蔽性的营销手法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面对外界的质疑,商家往往会以“确保服务完整性”和“避免资源浪费”为由,解释收取“保证金”和“诚意金”的合理性。然而,这种理由站不住脚。真正的“免费服务”不应该有任何前置条件和附加条款,任何附加性收费都有变相消费之嫌。从报道看,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设置重重障碍,从“占位费”到“保证金”,再到退款难,消费者往往会陷入商家的陷阱,维权之路充满艰辛。
通过“黑猫投诉”检索发现,此类现象并非个案,众多消费者都遭遇过类似的消费陷阱和退款难题。尽管有司法机关、监管部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积极行动,最终确保了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但这仍然是对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严峻考验。
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筑好消费权益保护的第一道“防火墙”。面对“免费”服务,要仔细甄别,避免轻信上当。对商家的资质条件及合同进行详细审查,保持理性、谨慎,不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在消费过程中,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以便在维权时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当自身权利受损时,我们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投诉举报的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让各种权利救济的渠道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筑牢消费权益的防护网。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商家应当通过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而不是通过玩弄文字游戏、设置消费陷阱来谋取短期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健康、公正的消费环境。